读书,给以有趣的灵魂吧

新年的愿望,希望灵魂更有趣些。不过在那之前,首先要充实。

看短视频是空虚的,看书却能让人清醒又充实。《三体》带给我的震撼记忆犹新,从此所有看过的科幻大片在我眼里都显得空洞了,三体对人性的刻画,对技术超前却又有根据的想象和脑洞,让我觉得烧脑又刺激,这是一部让我欲罢不能的科幻,沉浸在这个世界里的自己是惊喜的,奇妙的。

读书首先是摄入,但是我觉得输出最重要。所以读过了不要让它过了,先写下来,哪怕是粗浅的想法,但是经过写了下来又会在这个过程中有了些许理解;然后讲述给别人,这样一个过程又加深了理解。之后,可以读第二遍,甚至更多遍,只要你想。

没有输出的阅读可能没有太多意义,读完之后当下的那种思考最值得记录,不然等上个厕所吃个饭就忘记了。新年的愿望就是多读书,多思考,多输出。

期望深刻一点,有趣一点。

万历十五年(第一章节)

笔者想要描绘明朝重要的一年1587年。前两章讲述了两个性格截然不同却前后身居内阁大学士的人物以及与之牵扯的人和事,想要从微小事件中表达对明朝政治 “用四书五经的伦理道德治国,而非严格规章制度的法律治国” 的看法。

第一章的张居正是一个以两袖清风一切以国家利益为重而自居的人。明朝在作者看来是一个过于重视礼节经学的政权,因而从开国以来文渊阁的文官们就是政权的中坚力量,而武将的声音是鲜有人听的。张居正拥有天然的优势 – 万历皇帝从小的老师,可以说是到死都被万历尊敬甚至言听计从的人。由于万历的年幼即位,张居正一直对万历的全方位学习操心不已,安排了很多的学习计划,给他讲四书五经,忠孝仁义等等被当时政权信奉的东西(其实就是操控民众思想的东西)。万历每天都被安排的满满的,不比准备高考轻松,唯一的自由时间也不敢懈怠,因为那是复习的时间,并且第二天就会被要求背诵。这段作者写的很有意思:如果准备充分,背书如银瓶泄水,张先生就会颂扬天子的圣明,但如果背的结结巴巴或者读出别字,张先生也立即会拿出严师的身份加以质问,使他无地自容。

张老师总是能够大义灭亲提出对国家建设有用的建议,铁面无私,前期的确是鞠躬尽瘁,为国尽力,使得万历对他言听计从。我想,一个5岁小孩一直和张老师朝夕相处,看他言传身教,听他谈古论今,自身的价值观必然会被张老师所刻意塑造,也会对其产生精神上的依赖,才导致了之后张老师理应丁忧(父母去世卸职回家守丧三年的制度)却被万历不肯放行,从而导致群臣对张老师的各种误解,也为日后的各种悲剧埋下伏笔。

很少有受皇帝如此尊敬宠爱的人还能一直保持清醒的头脑,张居正在中后期也利用自己的权力敛财,并且排挤所有对他不利的官员,在重要的位置上安插的全是自己人,使得那个时候的实权几乎由他一人掌控,引发众怒在所难免,然而他太会塑造自己的形象,导致万历一直维护他至死。然而,死后却发生了重大的转折,再也没有人干预群臣的众怒,于是所有由张老师引发的冤案悲剧得以洗刷,所有人站在道德制高点谴责张老师,把他曾经的贡献完全忽略,把他贬得体无完肤,甚至加了不少莫须有的罪名,最致命的一条 – 图谋皇位。万历的心路历程是由一开始的不信,到看到证据的难过,念及旧情的不舍,和一再被铁证冲击的心灰意冷,到最后处理张老师的冷酷无情。读来让人唏嘘,这样一个对他来说即是老师,又如父亲的人,在自己面前如此清廉有道德的人,却有数不清的如此下作见不得人的事情,万历觉得自己的世界是崩溃的。第一次对人生产生了怀疑,张老师亲手给他建立的人生的道德标准,却用行动毁掉了它。这个事情导致了万历之后对大臣们的心灰意冷和漠不关心,滋生了君臣矛盾,并对今后朝局的不稳定有决定性的作用。

当然,皇家的冷漠无情也和他们的痛心一样深刻,万历没收了所有张老师资产,废了他的所有儿子并且流放,总之张老师死后他的家人很惨,他自己也早被刻画成了一个遗臭万年的人,他所有曾经的鞠躬尽瘁也不会再被提起。所以说,皇恩浩荡,不过如是,尽管万历痛心,也一样无情。但是,万历还是公允的,针对张老师“图谋皇位”的奏章,他回顾自己与张居正的朝夕相处,从未觉得他有任何谋逆之心,所以在最后万历也从没有给张居正加上这一条罪行,在我看来,他是清醒冷酷又痛心。之后又有一个小插曲,在处理了张老师很久之后万历还会问张老师被没收充公的房子是怎么处理的,是卖了还是租了,如果租了租给谁了?可见万历对他的挂念,这些矛盾的情绪夹杂在一起,因其复杂,才真实有趣。

作者还对明朝当时的繁文缛节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比较经典的就是早朝和经筵,全部都是流于形式,效率底下到了极致。大家很熟悉的早朝,需要皇帝大臣都很早起床,从正门进入皇宫,有乐队和象队,还要根据身份地位的不同依次跪拜。。等等,大部分的时间都不是讨论国家要事。经筵也是流于形式的给皇帝上课的一种,细节 – 引导皇帝开始讲课的赞礼官们(绘声绘色的赞礼欢呼),给摊开讲义的左右各一个展书官(还要站的对称,用一块铜尺把讲义压平),讲课的讲官又是另一个人(还要把对皇帝的劝诫通过由古及今的方式暗藏在讲话中),开始正式讲课之前需要磕头,并且展书官退后,讲官上前等等走位要到位。原文对这一细节描述的很有滋味,让人真的有 “一本正经在搞笑” 的感觉,最后笔者指出其实大家期待的只是 “讲经” 之后的 “筵席”而已。这种效率的底下各朝各代都有很多,但笔者显然认为明朝这样的现象由其严重,导致了最后明朝的悲剧。

第一章的信息量很大,涉及人物也很多,对一些细节的描述很详尽,历史人物也是有血有肉,读的时候脑子里面就在演着一部电视剧,画面感很强。第一章第一遍,理解还很浅显,读历史和读科幻有着不一样却又有点相似的乐趣,我很喜欢。

芳华未逝

色泽明亮,镜头饱满,一群年轻青春的女孩儿旋转跳跃,满满的精气神儿,很久没有看到这样勃勃生机的舞蹈了。年轻的心,蓬勃的希望,隔着屏幕也能感受到这种跳动。

心动的小情愫,是如穗子般偷偷的观望,被察觉了却又逞强着不愿意承认。在那个物资匮乏的时候,将饺子若无其事的端给心上人,叮嘱他多吃点,他的狼吞虎咽能让自己一整天都喜滋滋的。最令我念念不忘的是他将厨房里偷来的西红柿给了穗子,穗子捧着盛着两颗西红柿的铁饭盒,满心欢喜,挪不开的眼神望着他骑车远去的背影,拿起了一颗西红柿轻轻的吃着,抑制不住的少女心在嘴角盛开了。欣喜又害羞,但在闺蜜面前又会克制些这种喜悦,然而眼神里,嘴角边,甚至随风轻轻飞扬的发梢,都在传递着这种甜蜜。虽然是年代感的红绿军装,我却看到了满屏的粉红色。

情窦初开的少女,总是喜欢将这样的小心思细细的叠在自己心里,等到夜深人静的时候一个人慢慢品味。控制不住的被你的举动吸引,在人群中寻找着你,可当眼神撞到了,却又装作漫不经心的轻轻掠过,表面云淡风轻,内心却又澎湃不已。以为瞒过了所有人,其实满的快要溢出来的爱意谁又不会察觉呢?装作不经意的偶遇,默默递给对方的糖果,还有,被暖手的时候温情脉脉的凝视。。尽管总是有失落,可依旧贪恋他短暂的温柔,和在一起片刻的暖意,从而更加确定,我喜欢你。然而越喜欢,越克制;越克制,才越热烈,越想入非非,蠢蠢欲动。

文工团散伙饭的那晚,淑雯漫不经心的说着自己和他在一起了,前一秒,穗子还娇羞着将自己压抑许久的感情放进了他的琴箱里。夜深了,车子在林子里缓缓前进,只有车前灯透着点微光,还在复杂情绪中的穗子忽然意识到了什么,她看了看一旁依偎在一起的她和他,小心翼翼的环顾了四周,又如梦初醒般的打开那个琴箱,将承载着自己无数情愫的情书迅速又慌乱的取出,她瘫在了车尾,将曾经含情脉脉叠起来的感情哽咽着打开,撕碎,并将它们撒在天空,当利落的完成这一切后,穗子凝视着这些零碎的纸片,在后车灯光的注视下,捂着脸哭泣。这份情愫,终究不能释怀,那就让我这残破的心意,向天空诉说,向每一片划过的树叶,向每一粒漂浮的尘埃,静静倾诉。

“我配不上他”,在那个仅16岁满身是血的伤员病床前,小萍娓娓道出了自己对刘峰的感情。因为刘峰含冤被下放到前线,对文工团战友彻底寒心的小萍也被政委利用之后轻描淡写的发配到了野战医院,这,相当于第二个战场。前线伤亡士兵无数,成车成车的运过来,每个人身上都是血肉模糊,小萍和其他所有的护士医生一样,几天几夜不合眼的治疗照顾这些伤员们。就在白天,运送驼队的刘峰突遇袭击,子弹从各个方向飞来,镜头微颤,画面疯狂的凌乱,战场上,死神不会宁静的到来,而是从四面八方你不会预料到的地方飞速窜来,它不是刻意的夺去生命,而是快速掠过,带走一连串鲜活的肉体和灵魂,没有任何的仪式,连伤痛,沉重,在那一刻,都不会留下。在战场上,生命何止如蝼蚁。嗖嗖嗖的子弹声,轰隆隆的坦克声,还有突然的一声巨响,刘峰就看到患难与共的战友在自己的面前炸的血肉横飞;拼死拉着沉下泥潭的战友,却被飞来的子弹打中了拖住战友生命的手臂,眼睁睁的看着战友沉入泥潭却无能为力,刘峰站起来无力的大吼:快来人啊!镜头在旋转,就像他晕眩的神志,可是他来不及思考,他还需要继续执行保护驼队的任务,因为更加前线的战士们还在焦急地等待着它们的到来。

驼队任务的遭遇牺牲了大批的士兵,每个护士都明白:先救活的,可是当车过来的时候,打开车厢全是面目全非的尸体,小萍吐了,护士长体谅她几天几夜没合眼,让她休息休息,她却急着解释:我不是嫌弃他们。。小萍很善良,善良的人才能面对16岁将死的小伤员流泪,善良的人才能将他人对自己点滴的善意小心收藏并且感恩在心,善良的人,才能懂的更加善良的人(刘峰)的心酸,所以才说出了:我配不上他。这样的感情,真的让人心碎。可是没有几分钟的宁静就被突然来临的炮火打破,小萍不顾自己的护住了病床上的那个小伤员,她成了救人英雄。

战后的精神病院,受尽欺凌却在最后成为了救人英雄的小萍已经有点精神不正常了,来看望她的是同样被人捧上神坛又拉下神坛肆意践踏的刘峰,他牵着她的手,看着她,理解,心疼,默默无言;小萍也同样注视着刘峰,眼神里充满了困惑,刘峰别过脸去,强忍着自己的泪水。。他们就这样浸没在透着窗户照进来的温暖阳光下,很平静,很残酷,好像一切都已经趋于平常,归于平淡,可是,伤痛从未停止过。慰问演出里,曾经熟悉的音乐让小萍回到了那个热爱舞蹈的自己,草坪上穿着病号服的起舞,仿佛回到了那个刚刚参军的自己,活力,朝气,充满了希望,可是。。。

喜欢电影的克制和细腻,这符合中国人的特性,不仅仅是在那个年代,相反,我觉得那个年代反而纯净一些。芳华,值得留在我的回忆里。

芳华未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