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中国女孩,成为最受美国人欢迎的网红

国内的年轻人喜欢看美国大片,追美国歌星影星。

除了那些我们熟知的喜欢中国文化的老外,对中国了解的美国人其实很少很少。

但是有这么一个中国姑娘,不但征服了美国人,还征服了全世界的人。

每天全世界的粉丝翘首期待她的YouTube视频更新。

每当视频更新的时候,占领评论区前排的永远是外国粉丝,你会看到处于顶端的几乎是英文评论:

并且毫不吝啬对她的溢美之词:

我知道你是一位公主,如此的优雅,美丽,有才华,每晚睡觉前我都要看你的视频才能安睡。
令人惊叹的美丽,我愿意一整天都看你的视频。

来自各个国家的观众用自己国家的语言表达对她的喜爱:

一位印度观众抢到了沙发,说:来自印度的粉丝请举手!于是有1009位印度粉丝点赞。

他们有的甚至将自己对她的喜爱用谷歌翻译成中文:

而她就是展示了最淳朴的中国西南农村的生活。

她就是来自四川的李子柒姑娘。

美拍成名,微博拥有千万粉丝,YouTube200万粉丝。

可能你觉得200万粉丝没什么,但是我清楚的记得不到3个月前,她的YouTube粉丝数量是90多万。

她可以是一位聘聘婷婷的大家闺秀:烧的一手的好菜,做得精致的点心,自己织布染布做漂亮的裙子,用鲜花给自己做古代的胭脂水粉。

(七夕节的“巧酥”点心,来自李子柒YouTube视频截图)
(鲜花胭脂眉黛膏,来自李子柒YouTube视频截图)

也可以是一名精妙绝伦的能工巧匠:酿得甘冽的果酒,自己砍竹子做沙发,自己和稀泥砌砖做烤面包的煤炭窑,带上眼镜就安安静静坐在桌前镌刻着中国古代的木活字。

(樱花茶,来自李子柒YouTube视频截图)
(自己做的烤面包煤炭窑,来自李子柒YouTube视频截图)

最令人如痴如醉的就是,这样一位仿佛从古代画卷走出来的娇小女子,与中国山明水秀的秀色风景融为一体,让人忘却烦恼,心旷神怡。

(来自李子柒YouTube视频截图)
(来自李子柒YouTube视频截图)
(来自李子柒YouTube视频截图)
(来自李子柒YouTube视频截图)

美国人喜欢她不仅是因为视频精致,姑娘漂亮,更是因为他们觉得:

李子柒是中国传统文化孕育下古色古香的现代独立女性。

我们都知道,西方人对中国文化有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猜测,或者内心的偏见。

在美国电影院里越来越多出现中国场景,大多都是破旧的唐人街,脏兮兮的中国餐馆。

而最顶级的中国巨星,在美国电影里只能跑跑龙套。

美国电影里的中国角色大都出身底层,身世悲惨,穿着陈旧,观点迂腐。他们对于剧情的发展仅仅能起到一个反面衬托的作用。

所以说,美国电影从一个层面反映出了西方世界对中国文化的不了解。

然而李子柒姑娘,正在慢慢通过视频将中国文化的绝美和中国现代女性的独立渗透进美国人乃至于全世界人民的心中。

她漂亮的外表和灵巧的双手自不必多说,她视频里的每一帧都是中国秀色山河的静态素描。

然而她的独立自强,才是真正走进各国观众心里的原因。

她前阵子由于知名度很高,开始和中国故宫合作,出了一款故宫“苏造酱”。

和国内网红成名后开始卖衣服卖化妆品受到质疑一样,她的“苏造酱”视频下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声音。

有人问她是不是演员,有人说她怎么也开始卖东西了。

但是这种声音很快就被支持她的评论给淹没了。

很多人说她是独立自强的女性,但是也需要收入来维持自己的生活。

很多人对她表示敬佩,称呼她为super girl:

她是我见过的最酷的女孩,会做饭,也能给我们做出漂亮的视频,甚至还知道如何通过视频推广她的食物。强大的女孩。

有人很义愤的说:please support this girl. 请你们支持这个女孩。

很多外国人表明自己的观点:

(她很强大,同时也很美丽)
(她做了很多繁重的活,但是她仍然美丽的像一位公主!)

细细察看视频的每一条评论,你可以看出,观众们是先被她的勤奋自立而折服,而后惊叹于她包裹着坚韧内心的美丽外表。

在她视频的评论里,除了夸赞,更多出现的字眼是,尊重。来自各个国家地区观众对她发自内心的尊重。

而她最令我倾佩的是,她的视频将中国文化渲染展现的如诗如画,让世界各地的观众看了之后都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崇敬和向往。

中国人在西方世界里普遍就是不爱说话,不愿意表达,不够自信的刻板形象。

可是李子柒的视频里,她不需要说话,在山清水秀岁月静好的表面下处处流淌着的是中国人认真,执着,勤奋,坚韧的品格。

是的,即使我们没有那么爱说话,也没有像美国人那样喜欢表现自己,但是,这是不同文化孕育下的不同品性,不应该被过多曲解,也理应获得尊重。

知道她,起于一起对她的争议。

人红之后,有很多人质疑她是摆拍,是团队操作,用激烈的言辞抨击她。

然后在微博里看到了她公布了自己所有拍摄的原始视频素材。比如拍一段,自己跑过去调整摄像机,接着再拍一段。

翻看过去的视频,每一次她做出的点心或者工艺品,都会在评论区里挑观众免费赠送。

一直尝试寻找她的淘宝店,只看到一件商品:义卖一位老奶奶手工织的毛线帽。直到最近,她开始和故宫合作推出了旗舰店。

在某一个节目上,她做的菜太咸得到了评委的质疑。她淡淡的微笑说:我也知道很咸,这是爷爷常做的菜,所以对我来说挺重要的。

比较有意思的是,她提及自己父母双亡,14岁出来工作,为了挣钱养奶奶去酒吧当DJ。很多人怅然若失:原来视频里的仙女是酒吧女。

其实对于公众人物,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看法。

我看到的,是一个对过去不刻意隐藏却淡然处之,对伤痛不卖惨且不求悲悯,和对未来依旧心怀向往的好女孩。

我在意的,是那个可以将伤痛抚平,和自己相依为命的奶奶将平凡的日子过成诗的淡泊心境。

作为一个身在异国他乡的游子,每每看到视频里熟悉的场景,总是不禁动容。

这是李子柒能带给我们每一个人的纯粹的感动。

印度女孩拿着我的糖对我说:我憎恶中国人

美国10月31号的万圣节,我下班回家边煮着我的挂面,边等着小朋友们过来要糖吃。这是万圣节的传统,小朋友们打扮成各种各样的形象挨家挨户的敲门:“TRICK OR TREAT!(不给糖就捣蛋!)”这个时候被敲门的大人们就得乖乖的拿出糖果,挨个分给各个小朋友。

向来爱凑热闹的我怎么会错过这么有趣的场合呢?我在家门口做了一个拙劣的“门牌”,告诉小朋友们:来我这里,有糖吃!我“精心”的准备了童年最爱大白兔奶糖,国民辣条卫龙魔芋爽,还有沙琪玛,心里坏笑道:我敢发糖,小朋友们你们敢吃么?

果不其然,一群兴奋不已的小朋友被我的漂亮门牌吸引过来乒呤乓啷的敲门,门开后都闪硕着兴奋的大眼睛(当然也有小眼睛)气喘吁吁的看着我,手里的糖果袋已然沉甸甸的,显然是搜刮了不少战利品了,当我热情洋溢的端出我的招待品,小朋友们的神情立刻从眉飞色舞变成一脸懵逼,他们慢吞吞的问这些是什么呀?听完我的介绍,他们礼貌的只拿了一个大白兔奶糖想要离开,我却还指着卫龙对他们极力推销:来呀尝点这个辣辣的脆脆的,味道好极了!美国小朋友们哪里知道卫龙?他们听到辣味的东西都几乎要吓跑了,只有几个勇敢的小朋友充满疑惑的拿了一袋,其他小朋友全部用“这个中国阿姨怎么这么古怪”的眼神看着我和我的卫龙。

送走几波小朋友我想:看来他们不喜欢异域零食啊,我还是拿出自己最爱的奥利奥来招待他们吧!这一招果然奏效,奥利奥饼干受到了巨大的欢迎。

在我第三次打火煮面的时候(对,为了迎接小朋友我不得不一次次关火),听到楼道里一阵欢声笑语紧接着门又被砰砰砰敲了起来,看来今天煮面确实命途多舛。我关火冲了出去,打开门又是一家子印度小朋友,有男孩有女孩,还有他们的妈妈,最中间的印度小女孩似乎对我的大白兔奶糖很感兴趣,看她的小手在糖罐子里拿来拿去我很开心,就在我看着她兴奋的拿糖的时候,小女孩边笑着边说:“well, although I hate Chinese” (嗯,即使我很憎恨中国人)。。。等一下,等一下,something is not right,有点不对劲,非常不对劲。

楼道里的小孩们依旧欢声笑语,而这个印度女孩依旧笑容满面的拿着我的糖,我严肃的看着她问:你憎恨中国人?女孩还在笑,周围她的兄弟姐妹们也仍然毫无顾忌的拿着我的糖和零食,这时孩子们的妈妈开口了:不不,不是这样的!印度妈妈边笑边从我的饼干盒里拿走了许多奥利奥,而刚刚说着憎恨中国人的印度小女孩立即改口,并且带着一样的笑容说:I love Chinese (我爱中国人),然后他们一大家子满载着从我这里获得的糖果饼干笑着开心的离去。

在英文里,hate love 都是情绪非常严重的词,hate形容极度的憎恨,而love形容热烈的爱,美国人只有关系极为密切才会使用love,而我从来没有听过周围美国人使用过hate。而在万圣节这天晚上,奇妙的事情发生了,前一秒,我被要糖的印度小女孩“极度憎恶”,后一秒又被她“热烈爱着”,还好我身体健康,不然心脏不好的人在短短的几秒钟之类就要经历这样情感上的大起大落,他们又该如何承受呀?

都说小孩子就是一面镜子,这话一点不假。这件事情我就当个笑话一样和我的朋友同事分享,中国朋友们觉得这事挺让人愤怒,美国同事们觉得简直不可思议丧心病狂,他们建议我应该关门,应该骂回去,应该把大白兔奶糖抢回来。而我丝豪没有愤怒,只是在思考,更是佩服,佩服他们可以变脸比翻书还快,更佩服的是,在正常人都会觉得如此尴尬的场景下,印度妈妈还能镇定自若,边和我谈笑风生边拿走我好多奥利奥饼干,小女孩还能带着天真的笑容立刻改口,家庭的其他小朋友们都跟没事人一样,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好像一切都没有发生,好像一切都其乐融融,好像各个国家之间从来没有界限,好像各种文化中从来不会有冲突。

忆往昔峥嵘岁月,我又忍不住的陷入了回忆,回忆起读研究生的时候,班级里面二权分立,左边一半中国学生,右边一半印度学生,中国学生们勤奋的记着笔记,印度学生积极的用带着口音的英语和教授热情的交流。想起一次次的活动上,印度同学们爽朗的笑声,印度小哥们摇头晃脑的谈天说地和对面中国女孩们羞涩而又礼貌的笑脸,想起了他们穿梭于免费食物中的乐此不疲(当然,我也是),和游离于各国学生之间的镇定自若。还想起了工作环境中,印度同胞们用流利的咖喱英文和老美们打成一片,想起了他们充满自信的发表自己的观点,想起了他们在面试中不顾一切扶持自己人的民族情怀。

想着想着闻到了熟悉的味道,一股楼道里浓浓的咖喱味,一定是印度邻居又在做晚饭了,其实在国内我还是很喜欢吃咖喱饭的,但是到了美国,印度邻居们做的正宗咖喱的味道却让我无法喜欢。

真实的味道,有时候是会让人难以接受的。

 

在美国的尴尬瞬间

绝大多数美国人,很张扬,很自信。

走在路上,大家昂首挺胸,走路带风,即使两个陌生人迎面相遇,也不会回避彼此的目光,心情好的话就向根本不认识的对方打声招呼,然后当作什么也没有发生继续往前走。同样的走在街道上,如果太狭窄了而前面的人又挡着自己的路,会一边说:excuse me, 一边自己若无其事的穿过他们走到前面。还有一点也很常见并且也有意思:就是如果你和一个美国人他在前你在后走进一栋大楼,那他99%的可能会给你留门,直到你的手把门扶稳了他才走,如果你碰巧是一个外貌姣好的女性,比如我(pia! pia!)对方会非常绅士的一直给你扶着门直到你进去了才跟着你后面进去。

其实刚来的时候我非常的不适应这些行为的。清晨的时候我就想安安静静的在树林里跑个步,对面跑来的男女老少要么对我含情脉脉的微笑,要么对我说good morning,我本来就跑的龇牙咧嘴气喘吁吁的,还是不得不时不时的调整自己的表情,回对方一个更加温柔似水的微笑,加上一句非常不标准的good morning。然后在对方早已跑远几米开外,我自己还在懊恼:哎呀,刚刚表情不好,笑得不真诚,口语说的不溜!现在的我会告诉当时的自己:朋友,你真的想多了,他们根本不在意对面跑过来的是什么生物,他们都会露出微笑和say hello。

还有一点让无数国人蜜汁尴尬的就是,去超市结账的收银员永远会对你say hi 并且问:how are you? “什么?这样关心自己生活的售货员我怎么在国内没有见到过呢?”可爱的初来乍到的国人总会在内心默默惊叹,但是聪明如我们,是绝对不会回答什么:“I’m fine, thank you, and you?” 的,于是,搜肠刮肚的在大脑里迅速回放了一下今天的美好经历(比如:刚刚讲的课不是特别懂,刚刚和国内女朋友吵架了, 刚刚和爸妈说自己吃了泡面被爸妈教育太懒了不注意营养,等等),然后战战兢兢,断断续续,口齿不清的说:“yes, good, I’m fine, thank you”,并配合一个中国式的憨笑????,由于当时大脑一片空白,早已忘了自己买了些什么,收银员早已结好帐,把东西分类放进了袋子,用职业性的笑容说thank you,你才如梦方醒,提着袋子往门外走的时候还在回味思考着自己今天到底过的怎么样?一回头看到了那位收银员又开始了下一轮的商业尬聊。其实,他们真的不关心你过得怎么样。有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美国人看到一个刚认识不久的印度同学打招呼道:how are you? 热情的印度人就站在门口和这个美国人讲述了自己一天的经历,做了什么事情,遇到了些什么情况。。于是这个美国人一边点头回应一边看着自己的手表(这个事情把我笑了好久)。

继续,主要针对女生的尴尬 – 被搭讪。你肯定想问:这又有什么,说明你好看。不完全是,我的亲身经历,刚来美国的时候大夏天在校园里穿着蕾丝连衣裙,打着墨绿色小洋伞遮阳,刚刚听完一个讲座的我挎着我们印有我们研究院标识的包在校园里走着,突然冲出来一个大胡子白人男生,对我嘘寒问暖,问这问那,问我的专业问我从哪里来,还说理解我们这些亚洲女孩爱打伞是怕被晒着(美国女孩不打伞),我们相聊甚欢。其实那个时候我口语非常一般,但是他总是如天使般对我说的每一句中式英语表达了理解,并且进一步提出了问题,最后他拿出了一本笔记本,在某空白页上记下了他自己的邮件和名字,还有他的专业(mechanical engineering,我到现在都记得)然后递给了我,然后我们就散了。是的你没有看错,他没有问我要联系方式!我推想:可能是跟我聊天的某一瞬间眼睛瞟到了一个更漂亮的姑娘,就要赶紧进入下一轮的战斗中,和我的这一段,只是演习。当时天真的我还疑惑了一阵子,后来在另外一个聚餐活动中我又看到了大胡子,他坐在一桌女生中间,穿着同样的衣服,拿出同样的笔记本,边在本子上写字边说:好的,这是我的邮件,这是我的名字,这是我的专业,然后撕下来递给领座的女生,领座的女生和那天的我一样,带着尴尬而又不失礼貌的微笑接过那张破破烂烂的纸。那一刻,我释怀了。

最后,跟工作相关的尴尬。所有在美国工作的中国同胞们,但凡有美国同事,一定会听到美国同事的聊天万能金句: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this weekend? 或者 How was your weekend? (你这个周末准备做什么?你上个周末过得怎么样?)说真的,美国人为什么这么执着于想要了解同事周末过的怎么样呢?还是一样,和上面收银员的how are you是一个道理,这只是他们打招呼的另一种方式,就像中文里的“吃饭了没啊”一个道理。刚工作的时候傻傻的我会放下手头的工作和询问我的同事讲起我丰(si)富(zhai)的周末生活,讲述的过程中同事不停的点头说什么:good, wonderful, that’s cool之类的,这个时候真的劝你别被夸奖冲昏了头脑然后继续说下去,他们其实只是怕你太尴尬而给你的回应。而且我发现,很多美国人真的很怕冷场啊!总之最后我讲完了,同事笑眯眯的表示对我死宅特质的欣赏,然后就和我讨论起工作的问题了(后来我反应过来,也许她想和我讨论工作问题很久了,又不好意思打断我而已)。其实,相信我们每个在美国工作的小朋友都有过这种操着不流利的英语费力的和老美同事讲述自己周末生活的尴尬场景,但是相信我,这不是最尴尬的。更尴尬的是,你的美国同事是个话痨,她/他特别想和别人分享自己有趣的周末经历,于是就会过来和你大谈特谈他们的周末,在这个过程中,害羞的中国职场新人们只能报以尴尬又不失礼貌的微笑,说真的,能不能完全听懂都是个问题,更不要提什么对别人的周末经历给出什么积极的反馈了!这样类似的场景,在我的美国职业生涯初期几乎天天遇到,因为我就是那个拥有话痨美国同事的幸运儿。一开始真的是尴尬无比,不能适应,但是美国人最最让人佩服的地方就是:无论你多尴尬,他一点不尴尬。所以,善良的中国职场新人们就愈发尴尬了。。我想,这也和美国人张扬自信的特质脱不了关系。

我还想说:关于在美国尴尬的经历太多太多了,如果你们有兴趣看,就告诉我呀,我会一一列举的。还有,上面我说到的,都是很普遍的让中国人觉得很尴尬的场景,但是现在的我早就习以为常,佛系对待了。

另外,中国女生在美国被搭讪的经历也是各种稀奇古怪,我自己就有很多相关经历,我的朋友们也有很多,如果想听,请告诉我哦,我也会单独写出来的,不吐不快啊!

飘飘欲仙的野蛮生长

我衣柜里的裙子一直都是小清新小碎花连衣裙,浅粉色是我的最爱,还深爱着水绿色,青色,浅蓝,浅黄。。一切看上去温柔可爱的颜色:)。我喜欢飘飘长裙但不太喜欢小短裙,没有穿过很酷的皮衣皮裤,连透肉的黑丝袜都不喜欢穿,永远都是肉丝肉丝,长裙长裙,碎花碎花,雪纺雪纺。生活真的很美好!直到最近。。

为什么一切都变了?我看着满衣柜曾经的宝贝们为什么毫无想法,当年见到它们那种初恋般怦然心动的感觉怎么不见了?为什么我觉得碎花那么的眼花缭乱,越看越觉得心烦意乱,好像脑袋里有了一团毛线?为什么我充满仙气的裙子在我看来如此的千篇一律,黯然乏味呢?我的手指轻抚着划过这一排排曾经给我带来快乐骄傲和无数赞美(害羞ing)的裙子们,我验证了这样一个事实:我再也找不到当年的心跳和悸动了。

似乎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吧,我堵在旧金山狭长的街道上,车缓缓的移动,我趴在车窗观察着街道中间的绿化带,不同于东部这里规规整整的种着郁金香,排列的整整齐齐,这个城市的街道绿化带就是野蛮生长的沙漠植被,奇形怪状的仙人掌,一段一段不受限制的从根部往各个方向上冒,冒出一段,又会有新的一段从前一段的身体里接着长出来,看上去龇牙咧嘴,歪歪斜斜。还有其他的多肉植物,完全不是我们这里超市里面卖的可爱盆栽,而是全部簇簇的挤在一起,灰头土脸的挤在沙堆里。更不用说街道两边像披头散发的巫师的那些树,还有似一排排倒立的鸡爪的骨瘦嶙峋的森林。。看着看着,我感觉自己的内心也有点野蛮生长了,我觉得这景观很酷,很带劲,充满了未知和不确定,让人很想一探究竟,有点惊悚却有充满诱惑,吸引着你。它们不在乎什么排列,它们只管随心生长,世界之大,任我发挥,任我肆意挥洒。。我想到了在死亡谷里被热浪吞噬内心却清醒冷静还透着微凉的感觉,只恨我那个时候,没有多拥抱一下滚滚的热浪,没有多一刻让炫目的阳光灼热我的脸庞。

最近,很清晰的,内心不一样的很多东西被唤醒了,衣服的审美,可能只是其中一小部分。或者其实它们一直存在,只是为了显得自己好,乖,而刻意隐藏?潜意识的茫茫深渊啊,我无从了解,但是千篇一律,固定标签什么的,我不需要,如果我曾经给自己贴上了,那就亲手撕掉。

搞不好其实我就是想逛街买衣服了(简单点,说话的方式简单点)

那一刻,我觉得自己很混蛋,下一刻呢?

你们是否也有过这样的时刻,觉得自己混蛋。

第一次,就是在国内上大学的时候,好几天楼下一直响着除草机轰隆隆的声音,某天大中午的在宿舍的我不厌其烦,所以自己在宿舍里面骂了两句,然后我对床的室友说:我告诉你们一件事情可能就不会那么烦了,我认识的一个其他班的朋友也是觉得除草机烦,就大声的骂:X尼玛X。。后来那个骂人的室友下楼经过草坪的时候看见那两个除草的老爷爷在抹眼泪呢。

第二次,也和除草有关,是我来美国这边的时候,搬家从同一个公寓的一栋楼搬到另外一栋楼,床垫很重,虽然不是我在搬但是我也在后面托着觉得很烦躁,因为我真的一点力气都没有的那种。在公寓门口正好有人在除草,我们还得一步一步走上楼梯因为没有电梯,当时我就很不爽的想:这除草的会不会把草喷到我们床垫上。于是就说小心点搬千万别掉到地上沾到草,然而事与愿违,太重了我们没背稳也没扶好就掉到地上了,我正处于崩溃的时候,那个除草的人用沾着草末的双手很有力的帮我们把床垫扶起来,我当时看到那双沾满草的手更崩溃,心想:天哪你为什么要来帮忙把草弄到我们床垫上!可是当他转身的时候,我看到的是一张微笑的脸庞,年轻的面容,还有干净清澈的眼神,他似乎是墨西哥人,虽然他听不懂我们用英文说的:没关系我们自己来就好,但是他似乎意会了,他一直微笑的摇摇头表示没关系,然后接着很用心的帮我们把床垫抬到楼上。那个眼神我真的终身难忘,因为那一刻我实实在在的觉得自己丑陋,是的,我是衣着干净整洁,我甚至化着精致(?)的妆容,但是我是个混蛋,我根本比不上那个周身泥泞沾满草末的小伙子,他是真诚纯粹的想要帮忙,即使当时他还有自己的工作要做,而我却总是先考虑自己的利益,担心自己的床垫会不会弄脏,甚至事情还没有发生就阴暗地觉得别人会坏事。其实,我现在都没有办法原谅那一刻的我自己,每每想到当时的场景,我都很自责,心里很难受。

我一直觉得自己很有道德,很善良,可是有时候我真的没有我自己想的那么好,因为我没有体会过食不饱腹的生活,因为我的父母对我几乎有求必应,所以我根本没有办法去理解别人生活的苦难,所以但凡有违背我意愿的事情发生,我就会暴怒。可是,除草的老爷爷只是在做自己的工作,而那个夏天的我,只知道在宿舍吹着电扇吃着外卖聊着八卦,花着父母的钱干着荒唐的事,我根本不明白在烈日炎炎下工作的辛苦。其实,我到现在都不知道他们为什么抹眼泪,应该不仅仅是因为被骂了吧?他们的生活是不是很不容易,不然为什么要做这样辛苦的工作,对身体也很不好。我虽然没有骂得很难听,但是我和那位大声骂人的同学没有什么两样,我自以为在伸张正义,但是那时的我其实很自私。

有人说,取得别人原谅是为了让自己好受,是,我也希望是这样,可是我没有,因为我根本没有机会和他们说声抱歉,因为我们再也不会有机会见面,甚至第一次当中的老爷爷我都不清楚他们的长相。这么多年了,我其实一直都没有办法原谅当时的自己。

过去了的,可却又无法过去,我知道,沉浸在自责当中没有意义,所以下一刻呢?要知道除了会竖中指的黑人也有很友善乐于助人的黑人;要知道你自己的事情朋友愿意帮你听你倾诉是因为喜欢你爱护你,但这不能成为你依赖的借口;要知道父母忍受你的脾气是因为他们生你养你别无选择,但你也应该体谅他们逐渐虚弱的身躯,日渐消逝的精力;要知道,我没有那么悲惨,而别人,也没有那么幸福。

我依稀还会记得高中时候的自己,晚自习的时候有一位聋哑人母女进了我们教室,我第一个把自己身上的3块钱给了他们,同学嘲笑我傻,可是当时的我不觉得自己傻。还有校门口拉二胡的老爷爷,每天晚上只要我回家吃饭,就会把晚饭钱1块7毛全部丢进老爷爷的碗里;还有跪在路边的挂着牌子穿着校服的穷学生,同样穿着校服骑着自行车路过的我会停下来,把身上仅有的一块钱递给他/她。后来,不知道是环境变了,还是我变了,还是都变了,每次想到这些事情的时候,不知道是该欣慰,还是嗤笑,又或是无奈。

被我伤害过的人,我很抱歉,真的很抱歉。

看101的一些想法

看101,看到好多骂村花的言论,还有很多维护她的言论,以及他们互怼的评论,很有意思。

互联网是个好东西,让现实中认怂的人能够找到发泄的平台,以上互怼的人真的面对面了,骂起来的概率有多大呢?我想应该是这样的:

小村:你pick哪位小姐姐?

小花:我喜欢村花,很可爱真实,实力虽然差了点,但是还是很努力的,你呢?

小村(虽然不认同但是笑着点点头):嗯,我喜欢菊姐,虽然黑壮点,但是很有个性和气魄。

小村小花:(互不赞同,但礼貌尬笑)。。

以上场景应该占绝大多数吧,如果真的互相骂起来,当面那种,那也是可以敬为一条汉子。

很多人都这样,在网络上各执一词,觉得自己对的要命,偏偏又能在网上找到自己的一大群志同道合的同song盟bao,哇塞,一发不可收拾,一个个的社会我的姐,社会我的哥,你怼我来我怼你,好生厉害。

然而现实中呢?那个被路边小混混强撩动手动脚又不敢有所回应的是你吗?那个被看上去凶神恶煞的壮汉插队却大气都不敢出甚至后退两步的是你吗?那个看到别人大声疾呼裁判不公平却为了和气而去虚伪劝说充当可爱和事佬的人是你吗?那个自己遇事就怂遇强就弱却还以所谓过来人的身份教育年轻人不要惹事不要冲动要成熟的人是你吗?那个明明觉得对方是绿茶婊却总是见面就夸对方漂亮看到对方朋友圈就点赞的人是你吗?是你呀,你在评论的队形里,在没有硝烟的谩骂战里,在饱满昂扬的虚拟里,在空白虚无的现实里。

一大群女孩,必然有些可爱,有些友情,也有些斗争,有些撕逼,有些绿茶,这些特质集中在同一个女孩身上,也很正常,自己就是女孩子,那些心思当然懂。网民们把自己定义的完美企图强加给女孩们,企图通过一个眼神就能确定爱恨,甚至谩骂那些喜欢着自己讨厌的女孩的其他人。真的很好奇,你们喜欢的都不是一类人,你们的喜好不同,也能骂起来,找上一堆理由,找工作的时候也没见这么口齿伶俐呢。其实你们就是想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别人,自己的一套善恶强加给别人,遇到不赞同自己的就火大,所以你们的互骂已经跟你们喜欢的这个人没有任何关系了,是你们自己的问题,是你们自己在真正的现实社会中忍气吞声,才想到可爱的虚拟网络上振聋发聩。

整个网络上叽叽喳喳,好不热闹!这些撕逼评论回避都回避不了,而我,只想安安静静欣赏女孩们的可爱,酷炫,性感,撩人,或者间或看到她们的一点嫉妒,婊气,偷懒,争抢,闹脾气,当然也会避免不了的看到平台为了收视为了捧人的一些有目的性的镜头剪切,这些,都很正常。因为这不是一个纯白无暇的社会,这是美好中处处有肮脏,肮脏中透着点美好微光的社会。

我一直避免当网络上的大刀生活中的怂包,就算有时候现实生活里遇到了点麻烦,也尽量不回避,就算因为实力不行最终只能彻底认怂,那我就告诉自己:怂了,干不过。和朋友说一说,和父母哭一哭,发到朋友圈让大家乐一乐,长点教训,就过去了。但是不会因为这样遇到点恶心事我就真的一声不敢吭,也不会因为所有人都讨厌什么我就放弃让自己喜欢什么。在现实中经历疼痛悲喜,对我而言更充实。

评论撕逼,平台喜闻乐见,因为有话题性,带来流量,带来了收益,有时候故意制造些争议性的镜头,供给网民们自由发挥,尽情撕逼,我坐收渔翁之利,岂不乐哉。平台笑嘻嘻:可爱的网民们,感谢你们用自己宝贵的时间,青春,脑细胞,高血压,祭奠了流量,给我带来了收益,爱你们哦。

下次看101要全屏,不然眼睛无意瞟到下面的评论又手贱翻了翻还自作聪明有感而发写了上文。。的我,也是满深井冰的。

欢迎挖苦,嘲笑,和打我。duang…

我的心又一次火热燃烧

俄罗斯老牌乐队lube,一曲白桦林,让我几度哽咽,眼眶湿润,我的心在寂静的深夜里火热燃烧,在喧闹的车流中却又平静如水。它就是这样,像在浅吟低唱,在静静诉说,在娓娓道来,可是,那种悲伤,惆怅,一次又一次的,看似平和的揉入我的身体,却激荡起情绪的波浪,让我不能平静。

像白桦树叶掉落一样,我离开了家乡,心爱的姑娘你不必悲伤,我会回来,年迈的母亲请停下你颤抖的步伐,我会归来,在你身旁,就像儿时一样。为何树叶会忧郁的飘落?我知道,我和它一样,叶子在你奋不顾身投入到大地的怀抱时,是不是也和我一样,那颗火热的心燃烧着,期盼着,融入泥土中,以另外一种方式回到了你生长的地方。可是我呢?我走在着宽广的道路上,这也许是我唯一的欢乐吧,因为我不知道前路是否宽广,我不知道是否有胜利的曙光,我不知道安宁平和会不会真的到来,我不知道,我心爱的姑娘,亲爱的母亲,能否等到我的归来?我身处什么地方,我又该去何处,我的身体四处漂泊,心却又一直停留在那个地方,可是我的愿望,久久得不到回响。。

诗一般的白桦林,没有一句提到战争,却句句让人想到战争,这样细腻的情感,这样的铁汉柔情,让我动容。它没有告诉你善与恶,对与错,只是一个普通的战士的静静诉说。那些爱的死去活来的,都比不上“与心爱的你坐在小路旁,要知道我会回来,这不值得悲伤”;那些感伤与父母离别的,也许不及这一句“老妈妈向我挥手道别,篱笆门在我身后缓缓关上”。

我知道,很多时候我会不相信一些人,一些情感,觉得这个世界浮躁。可是在音乐里,当我遇到了那个它,我的心会火热燃烧,不为任何目的,就是这不能释怀的感动,这一刻的眼眶湿润。我如死灰的心重新点燃,原本我的灵魂如一潭死水,但是终究会被挚爱的东西激起浪花,让我的内心重新变得柔软温润,哪怕只是这短短的一刻,这一刻,与它的心意相通,让我不再孤单,哪怕我明白,也许不能寻得那个陪你走过一生的人,也许深爱你的人终会离去,可是,我拥有着,这短暂的永恒。

金融的逻辑(序言)

不得不说每次看金融类的书都会睡着,就是没有历史,科幻等人文类的书籍能够吸引我,可能是因为故事不多,知识点太多了,而我是一个爱听故事的人。网上对此书褒贬不一,我觉得有争论的书也是值得一看的,毕竟让我直接看经典的曼昆经济学原理我肯定会长睡不醒。

序言大体描述了金融学在传统农业社会和现代法治社会的不同表现形式,强调了金融是使人类社会持续下去的必需品,它的出现是必然的,并且是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时段各种形态当中的。

现代法治社会下的金融是跨时间跨空间的价值交换,存在的核心基础是信用和交易安全。栗子:小明手中有20亿订单却苦于没有2亿的启动资金作为创业资本;外地很多机构或个人有空闲资金放在银行赚取着微薄的利息,却找不到风险相对能接受但回报很好的投资机会。如果整个社会都是类似情况经济发展就会受阻,于是投资银行家小红利用她平时在创业者和投资方建立的信任把小明和投资方牵线搭桥,实现双赢。所以小红建立的信任是基础,而交易安全需要通过金融的法律法规来确保,也就是由具体的金融合同实现的。小明的订单能否按时完成,实际利润是否能够收回,这些都是不确定的未来因素,所以类似小明这样的交易都涉及今天和未来不同时间空间之间的价值交换,就是投资者用今天的钱换取小明未来可能的收益,但是这样的收益是不确定,充满随机性的,所以,任何金融交易合同的细节条款都需要转换成不同的未来随机事件,投资银行家小红需要分析清楚在事件出现时双方的得失,并且一目了然的写到条款里让双方达成共识,合同签妥后这次的金融交易也就有了法律的安全保障。(所以小红学好概率论,学会为随机变量做定价模型很重要)

和现代法治社会的金融非人格化方式不同,传统农业社会金融是以人格化的隐形方式实现。人不能完全依靠自己生存,比如可能去年有收成今年就没有了,那就木有饭吃活不下去了;还有生病需要照顾,老了失去行动能力也需要赡养等等,于是为了生存为了生命的延续必须依靠他人的帮助,也就需要跟其他人进行跨时间空间的价值交换。农业社会的交易范围是在家庭家族这些血缘体系内的,养子防老,子女是人格化了的养老保险品;礼尚往来,就是用人情交易礼品。所以传统农业社会强调孝道等级,就是因为你的出生是不能挑选的,也是一辈子不能改变的,这种稳定和不可选择性,对于传统社会来说是最有利于建立并维护诚信的基础,所以儒家孝道是一种基于血缘的跨时间空间的人际利益交换,由此产生的“三纲五常”,“名分等级”秩序则是对其的“法律”支持。这种秩序的支持也是对孝道下的人际利益交换的安全保障,于是传统社会子女不敢不孝。不禁让人想到《万历十五年》,明朝中国就是以礼仪孝道为国之根基,这样的交易方式抑制人性,无法发挥人的创造性,没有制定出脱离人格的铁规则,所以经济发展不出来也是合情合理的。

作者还讲述了美国独立初期的“欠债”史,美国独立初期欠债甚多,各种形式的欠债导致金融市场的混乱,后来成功问法国借到钱后,财务大臣就承诺政府会还债并且统一成了三种债券,用来替代之前所有杂七杂八的借条,从此美国金融市场规范,人民有了信心,政府就有了财政来源。所以美国是尝到“透支未来的钱”的甜头的国家,这个国家一开始就是靠借钱生存下去的。作者觉得这样的形式使得国家不得不通过发行债券和收税筹款,而公民也因为自己交很多的税就必须关注自己的权利监督政府的行为,所以这样借债的国家更民主,而像传统中国国库充足就会更专制,我觉得有一定的道理。

序言已经看的很艰难了,希望能坚持下去吧。

 

万历十五年(第二章节)

这一章节通过介绍一个与张居正为人处事截然不同的新任首辅申时行,娓娓道来了明朝以首辅为代表背后的整个文官集团的利益纷争对明朝政治产生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叙述了以伦理道德为统治准则下文官集团如此表现的必然性。

新任首辅申时行,年轻时因为才华而不是谄媚而为张老师举荐重用。官运很好,张老师下台后,居于他之前的三位更有资历的候选人不是重病就是病死,时世造就了他。人品不坏,张老师被拉下神坛后对张老师的评价实事求是,没有为了自己的前途而对张落井下石,被万历和同僚都看在眼里。冷眼旁观了张老师变故后,看清了要在当时的环境取得自身政治安稳,并且能够充分发挥各路资源实现自己辅助君王大兴明朝的梦想,就必须充分把握住表面人民公仆群体实则政治决策力量的文官们。多年的政治经验使得他清楚的知道文官们外在的仁义公正和内心深处的私欲的矛盾性,而他一直在试图平衡这种公私,均衡各个文官小集团之间的力量,并且适时的避免或调节万历与文官之间的矛盾。他为人宽厚,以和为贵,这样的性格也和后天的练就有关。

申先生是一个清醒冷静的人,他看破但不说破。笔者揣测他作为经筵的主办者,应该最为了解这种流于形式耗时耗力耗财的无意义的活动,但是操心最多的他却坚持劝诫万历经常参加这样形式主义的活动,以及皇帝和百官都讨厌的早朝,也是申时行觉得应该一直坚持下去的。他在意的倒不是仪式感本身,他明白,整个社会以天理道德治国,礼仪准则为国之根基,而这样仪式感满满的活动是展现统治阶级正统,高贵,被上天选中的人的最好的时刻。这样的活动常常搞,这样庄严的形式常常在民间流传,人民也就会觉得这是真理,自然会心甘情愿臣服,试想如果长时间没有这样的活动给你灌输这样的思想,民众会疑惑,继而反思,如果自我意识觉醒了那就可怕了。振臂高呼拥护的人,羡慕并且追随高贵庄严形势的人,这些人都是没有自我的,而失去自我的人,最好控制。申先生明白这一点,或者在我看来,他即明白也自己相信这一点。

张老师和申先生的不同也是让人很留意的。张老师的梦想是更深层次的富国强民,他也深谙文官的利益和私欲,他清楚的知道明朝自上而下都是没有铁规制度,依靠人伦道德的治理方法,这样的方法确实是有很大的随意性,很大的问题的。所以他一直在利用自己的权力致力于改变文官机构的作风,想让他们处理事情更注重调理制度,而不是道义。于是损害了太多文官们的利益。比如纳税,张老师在位时责令各府各县按照规定把税款全部交足,可是当时环境下各个地方不同,收成不同,粮田会不停发生变化在那个年代数据更新也完全跟不上,地主会想方设法偷税漏税,再加上各级官员都会把税收的一部分纳为己用,一层一层下来,真正能够收到的不可能达到张的标准,而他这样的铁规,对各级官员和顶端的京官都造成了利益损害,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而且这样严厉的制度下,官员们为了确保自身的利益可能只会加重官员对民众的剥削。以前,一直以来大家都心照不宣地按照各自的规矩办事,每个人都获益,没有人有意见。可突然来了一个人,各种改革,使所有人都倒霉,每个人都损失,偏偏这个人又能呼风唤雨,谁不恨他,文官对张老师的憎恨合情合理。张老师的本意是好的,但是不切实际,在那个被人伦道德的儒家思想一直统治的时代,变革必须是润物细无声的,如果非要提高效率而推进改革,只会搞得人心不稳,压力山大。我想,张老师可能清楚世事无常,自己官龄有限,希望在有限的时间内利用自己的权力达到自己的政治梦想,以至于最后明明知道自己四面楚歌却还是不忘初心,坚守变革到底,也是令人敬佩的。不过矛盾的是,他对人对己却是双重标准,一方面以铁腕强制官员秉公廉洁,另一方面自己却也敛权奢华,这样的两面性让他无法不贻人口实。就让我想到一个著名的黑人导演拍了一个很棒的电影讲述了被性侵女性的无奈,不甘,并通过电影提出了呼吁,但是他自己却曾在一个派对上性侵了一个白人女孩,于是他的电影就遭到了很多人的诟病。类似的心态不知道如何理解和评价,只觉得唏嘘。

和张老师不同,申先生只希望实现最基本的国泰平安,并且由始至终都在维护一种动态的平衡和表面的和谐,他从不损害他人利益,宁可自己受到一些诽谤,他深刻的明白张老师失败的原因,所以他绝对不让自己在文官中孤立无援,而稳定文官的最好办法就是满足他们的利益需要。但是过于的和事佬可能被视为软弱和左右逢源,并且,文官暗地的利益纷争从来不会因为他的宽容大度而结束,如果想整你,就是一套的深思熟虑的方案,先从一件小事开始,比如一句经书的解释,一个考题的不当,参劾一个不知名官员的家庭琐事等等,利用这些小事可以引发公众关注和文官参与,假以时日使小事积累成大事,细枝末节的局部问题转化为整个道德问题。并且为了保证方案的万无一失和层层推进,开始出场交锋的人物总是先是无名小卒,直到时机成熟才有大将出马。这样布置周详的攻击自然也落到了申先生身上,毕竟首辅的位置人人觊觎。诽谤者先是通过一件陈年旧事参劾牺牲申先生提拔的一个相对小卒顺而将申牵扯进入,接着仍然是利用张老师图谋不轨的万年老梗刺激万历的神经从而引发事端。幸而看透自己下属的万历经过一番思考看懂了了事情背后的真正利益走向,申先生才得以脱险。这样的政治手段,整人方法,不是见微知著,而是人心叵测,真是套路满满,城府极深。不过,我们聪明的万历还是自己悟出了一个道理:任何事情看似一团迷雾,但是如果事情顺着发展你看到了谁是真正的受益者,就能明白所有的动机,就能让自己看清。

说到万历,通过笔者的描述,我觉得他是一个单纯的人,也有点可爱。他经过张老师的事情心灰意冷,再加上看着文官之间勾心斗角,又目睹了了申先生被人诽谤的事情,觉得这些官员群臣都是表面宣扬一套,暗地里又是一套,甚至有点阴谋论的觉得某些官员表演正直,实则讪君卖直,比如有些官员不惜触怒皇帝哪怕自身性命难保也要直言进谏,万历觉得这些人不过是为了流芳百世而故意诋毁自己,向世人卖弄他们的正直(其实也未必如此)。总之万历到后期即使再尊敬申先生,也不愿意参加早朝和经筵了,一拖再拖,并且找了很多神奇的理由,还经过了精心编撰,比如这条不能临朝的谕旨:其原因乃是心中火气过旺,服用凉药,凉药压火抵于足部,发生奇痒,因之搔破皮肤,行走不便。万历已经不愿意和这些他认为虚伪的群臣相处了,就采取冷处理的方法。他连流于表面的形式都不愿意去做了, 可见他对周围人真的很失望,对他所理解的矛盾的人性很失望。真是君孤独,臣也孤独。

1587年,万历的长时间不作为和冷漠,必然让自认为兢兢业业的官员很失望,而这种失望会在文官间蔓延。文官作为政治核心,如果核心不稳,那么社会的安稳就很有问题了。申先生竭尽全力维持的表面和平,也没有办法阻挡一国之主的长期不作为带来的人心涣散,即便他执政很久也备受重用,但是那样的环境,很难施展宏图。这被笔者誉为无关紧要却又至关重要的一年,又会有什么对明朝产生深远影响的变故呢?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