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章节通过介绍一个与张居正为人处事截然不同的新任首辅申时行,娓娓道来了明朝以首辅为代表背后的整个文官集团的利益纷争对明朝政治产生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叙述了以伦理道德为统治准则下文官集团如此表现的必然性。
新任首辅申时行,年轻时因为才华而不是谄媚而为张老师举荐重用。官运很好,张老师下台后,居于他之前的三位更有资历的候选人不是重病就是病死,时世造就了他。人品不坏,张老师被拉下神坛后对张老师的评价实事求是,没有为了自己的前途而对张落井下石,被万历和同僚都看在眼里。冷眼旁观了张老师变故后,看清了要在当时的环境取得自身政治安稳,并且能够充分发挥各路资源实现自己辅助君王大兴明朝的梦想,就必须充分把握住表面人民公仆群体实则政治决策力量的文官们。多年的政治经验使得他清楚的知道文官们外在的仁义公正和内心深处的私欲的矛盾性,而他一直在试图平衡这种公私,均衡各个文官小集团之间的力量,并且适时的避免或调节万历与文官之间的矛盾。他为人宽厚,以和为贵,这样的性格也和后天的练就有关。
申先生是一个清醒冷静的人,他看破但不说破。笔者揣测他作为经筵的主办者,应该最为了解这种流于形式耗时耗力耗财的无意义的活动,但是操心最多的他却坚持劝诫万历经常参加这样形式主义的活动,以及皇帝和百官都讨厌的早朝,也是申时行觉得应该一直坚持下去的。他在意的倒不是仪式感本身,他明白,整个社会以天理道德治国,礼仪准则为国之根基,而这样仪式感满满的活动是展现统治阶级正统,高贵,被上天选中的人的最好的时刻。这样的活动常常搞,这样庄严的形式常常在民间流传,人民也就会觉得这是真理,自然会心甘情愿臣服,试想如果长时间没有这样的活动给你灌输这样的思想,民众会疑惑,继而反思,如果自我意识觉醒了那就可怕了。振臂高呼拥护的人,羡慕并且追随高贵庄严形势的人,这些人都是没有自我的,而失去自我的人,最好控制。申先生明白这一点,或者在我看来,他即明白也自己相信这一点。
张老师和申先生的不同也是让人很留意的。张老师的梦想是更深层次的富国强民,他也深谙文官的利益和私欲,他清楚的知道明朝自上而下都是没有铁规制度,依靠人伦道德的治理方法,这样的方法确实是有很大的随意性,很大的问题的。所以他一直在利用自己的权力致力于改变文官机构的作风,想让他们处理事情更注重调理制度,而不是道义。于是损害了太多文官们的利益。比如纳税,张老师在位时责令各府各县按照规定把税款全部交足,可是当时环境下各个地方不同,收成不同,粮田会不停发生变化在那个年代数据更新也完全跟不上,地主会想方设法偷税漏税,再加上各级官员都会把税收的一部分纳为己用,一层一层下来,真正能够收到的不可能达到张的标准,而他这样的铁规,对各级官员和顶端的京官都造成了利益损害,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而且这样严厉的制度下,官员们为了确保自身的利益可能只会加重官员对民众的剥削。以前,一直以来大家都心照不宣地按照各自的规矩办事,每个人都获益,没有人有意见。可突然来了一个人,各种改革,使所有人都倒霉,每个人都损失,偏偏这个人又能呼风唤雨,谁不恨他,文官对张老师的憎恨合情合理。张老师的本意是好的,但是不切实际,在那个被人伦道德的儒家思想一直统治的时代,变革必须是润物细无声的,如果非要提高效率而推进改革,只会搞得人心不稳,压力山大。我想,张老师可能清楚世事无常,自己官龄有限,希望在有限的时间内利用自己的权力达到自己的政治梦想,以至于最后明明知道自己四面楚歌却还是不忘初心,坚守变革到底,也是令人敬佩的。不过矛盾的是,他对人对己却是双重标准,一方面以铁腕强制官员秉公廉洁,另一方面自己却也敛权奢华,这样的两面性让他无法不贻人口实。就让我想到一个著名的黑人导演拍了一个很棒的电影讲述了被性侵女性的无奈,不甘,并通过电影提出了呼吁,但是他自己却曾在一个派对上性侵了一个白人女孩,于是他的电影就遭到了很多人的诟病。类似的心态不知道如何理解和评价,只觉得唏嘘。
和张老师不同,申先生只希望实现最基本的国泰平安,并且由始至终都在维护一种动态的平衡和表面的和谐,他从不损害他人利益,宁可自己受到一些诽谤,他深刻的明白张老师失败的原因,所以他绝对不让自己在文官中孤立无援,而稳定文官的最好办法就是满足他们的利益需要。但是过于的和事佬可能被视为软弱和左右逢源,并且,文官暗地的利益纷争从来不会因为他的宽容大度而结束,如果想整你,就是一套的深思熟虑的方案,先从一件小事开始,比如一句经书的解释,一个考题的不当,参劾一个不知名官员的家庭琐事等等,利用这些小事可以引发公众关注和文官参与,假以时日使小事积累成大事,细枝末节的局部问题转化为整个道德问题。并且为了保证方案的万无一失和层层推进,开始出场交锋的人物总是先是无名小卒,直到时机成熟才有大将出马。这样布置周详的攻击自然也落到了申先生身上,毕竟首辅的位置人人觊觎。诽谤者先是通过一件陈年旧事参劾牺牲申先生提拔的一个相对小卒顺而将申牵扯进入,接着仍然是利用张老师图谋不轨的万年老梗刺激万历的神经从而引发事端。幸而看透自己下属的万历经过一番思考看懂了了事情背后的真正利益走向,申先生才得以脱险。这样的政治手段,整人方法,不是见微知著,而是人心叵测,真是套路满满,城府极深。不过,我们聪明的万历还是自己悟出了一个道理:任何事情看似一团迷雾,但是如果事情顺着发展你看到了谁是真正的受益者,就能明白所有的动机,就能让自己看清。
说到万历,通过笔者的描述,我觉得他是一个单纯的人,也有点可爱。他经过张老师的事情心灰意冷,再加上看着文官之间勾心斗角,又目睹了了申先生被人诽谤的事情,觉得这些官员群臣都是表面宣扬一套,暗地里又是一套,甚至有点阴谋论的觉得某些官员表演正直,实则讪君卖直,比如有些官员不惜触怒皇帝哪怕自身性命难保也要直言进谏,万历觉得这些人不过是为了流芳百世而故意诋毁自己,向世人卖弄他们的正直(其实也未必如此)。总之万历到后期即使再尊敬申先生,也不愿意参加早朝和经筵了,一拖再拖,并且找了很多神奇的理由,还经过了精心编撰,比如这条不能临朝的谕旨:其原因乃是心中火气过旺,服用凉药,凉药压火抵于足部,发生奇痒,因之搔破皮肤,行走不便。万历已经不愿意和这些他认为虚伪的群臣相处了,就采取冷处理的方法。他连流于表面的形式都不愿意去做了, 可见他对周围人真的很失望,对他所理解的矛盾的人性很失望。真是君孤独,臣也孤独。
1587年,万历的长时间不作为和冷漠,必然让自认为兢兢业业的官员很失望,而这种失望会在文官间蔓延。文官作为政治核心,如果核心不稳,那么社会的安稳就很有问题了。申先生竭尽全力维持的表面和平,也没有办法阻挡一国之主的长期不作为带来的人心涣散,即便他执政很久也备受重用,但是那样的环境,很难施展宏图。这被笔者誉为无关紧要却又至关重要的一年,又会有什么对明朝产生深远影响的变故呢?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