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说每次看金融类的书都会睡着,就是没有历史,科幻等人文类的书籍能够吸引我,可能是因为故事不多,知识点太多了,而我是一个爱听故事的人。网上对此书褒贬不一,我觉得有争论的书也是值得一看的,毕竟让我直接看经典的曼昆经济学原理我肯定会长睡不醒。
序言大体描述了金融学在传统农业社会和现代法治社会的不同表现形式,强调了金融是使人类社会持续下去的必需品,它的出现是必然的,并且是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时段各种形态当中的。
现代法治社会下的金融是跨时间跨空间的价值交换,存在的核心基础是信用和交易安全。栗子:小明手中有20亿订单却苦于没有2亿的启动资金作为创业资本;外地很多机构或个人有空闲资金放在银行赚取着微薄的利息,却找不到风险相对能接受但回报很好的投资机会。如果整个社会都是类似情况经济发展就会受阻,于是投资银行家小红利用她平时在创业者和投资方建立的信任把小明和投资方牵线搭桥,实现双赢。所以小红建立的信任是基础,而交易安全需要通过金融的法律法规来确保,也就是由具体的金融合同实现的。小明的订单能否按时完成,实际利润是否能够收回,这些都是不确定的未来因素,所以类似小明这样的交易都涉及今天和未来不同时间空间之间的价值交换,就是投资者用今天的钱换取小明未来可能的收益,但是这样的收益是不确定,充满随机性的,所以,任何金融交易合同的细节条款都需要转换成不同的未来随机事件,投资银行家小红需要分析清楚在事件出现时双方的得失,并且一目了然的写到条款里让双方达成共识,合同签妥后这次的金融交易也就有了法律的安全保障。(所以小红学好概率论,学会为随机变量做定价模型很重要)
和现代法治社会的金融非人格化方式不同,传统农业社会金融是以人格化的隐形方式实现。人不能完全依靠自己生存,比如可能去年有收成今年就没有了,那就木有饭吃活不下去了;还有生病需要照顾,老了失去行动能力也需要赡养等等,于是为了生存为了生命的延续必须依靠他人的帮助,也就需要跟其他人进行跨时间空间的价值交换。农业社会的交易范围是在家庭家族这些血缘体系内的,养子防老,子女是人格化了的养老保险品;礼尚往来,就是用人情交易礼品。所以传统农业社会强调孝道等级,就是因为你的出生是不能挑选的,也是一辈子不能改变的,这种稳定和不可选择性,对于传统社会来说是最有利于建立并维护诚信的基础,所以儒家孝道是一种基于血缘的跨时间空间的人际利益交换,由此产生的“三纲五常”,“名分等级”秩序则是对其的“法律”支持。这种秩序的支持也是对孝道下的人际利益交换的安全保障,于是传统社会子女不敢不孝。不禁让人想到《万历十五年》,明朝中国就是以礼仪孝道为国之根基,这样的交易方式抑制人性,无法发挥人的创造性,没有制定出脱离人格的铁规则,所以经济发展不出来也是合情合理的。
作者还讲述了美国独立初期的“欠债”史,美国独立初期欠债甚多,各种形式的欠债导致金融市场的混乱,后来成功问法国借到钱后,财务大臣就承诺政府会还债并且统一成了三种债券,用来替代之前所有杂七杂八的借条,从此美国金融市场规范,人民有了信心,政府就有了财政来源。所以美国是尝到“透支未来的钱”的甜头的国家,这个国家一开始就是靠借钱生存下去的。作者觉得这样的形式使得国家不得不通过发行债券和收税筹款,而公民也因为自己交很多的税就必须关注自己的权利监督政府的行为,所以这样借债的国家更民主,而像传统中国国库充足就会更专制,我觉得有一定的道理。
序言已经看的很艰难了,希望能坚持下去吧。